a

登录

三伏天灸灸哪里最好

zhiguo

艾灸是一个非常好的养生方式,它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每年的三伏天则是艾灸最好的时间,因为三伏天可以冬病夏治,在三伏天期间艾灸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那么,三伏天艾灸哪里最好呢?三伏天可以天天艾灸吗?三伏天艾灸有什么好处?还不清楚的盆友可以和百思特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哦~

 

 

伏天灸灸哪里最好

 

1、大横穴

 

大横穴位于肚脐旁开4寸的位置,这个穴位对于治疗便泌、泄泻、腹痛等效果非常好。

 

2、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刺激这个穴位对于治疗瘀血脉络不通或血液过于粘稠而造成的面部疾病有着非常显着的效果。

 

3、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这个穴位能够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症状。

 

4、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2横指的位置,能够治疗各种炎症,比如肥胖等。

 

5、腰阳关穴

 

腰阳关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对于治疗妇科月经失调、内分泌不平衡、臂部过于肥大、男性阳痿以及遗精等效果非常好。

 

6、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的位置,能够增强人体消化以及吸收食物的能力,而且还能治疗胃痛、胃酸以及呕吐。

 

三伏天可以天天艾灸吗

 

一般并不建议天天艾灸。

 

虽然三伏天艾灸对自身健康有一定的好处,能够起到排湿、排毒等功效,但是艾灸并不建议天天做,因为艾灸的艾条是一种中药材,若是长期使用的话,会给自身健康带来一定的反效果,常伴有头晕、眼花等不适情况,一般来说,三伏天艾灸一周1-2次即可,另外,在艾灸时要注意时间和距离,以免烫伤自身肌肤,造成红肿、破皮等不适症状。

 

 

三伏天艾灸有什么好处

 

1、祛湿,祛寒,降火

 

因为艾灸补充的的是 元阳之气。到了夏季,许多人怕热,这是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中医讲:“虚火、邪火之根是寒湿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发炎症的根本原因,比如妇科炎症、咽喉炎、鼻炎等。在中医里治疗各类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湿,才是有效治疗,才能根治。而不是一味的降火消炎,火越降越旺,炎越消越多。寒邪不祛,炎症不愈。艾灸的纯阳与天时的阳气最旺之时,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将寒湿邪排出后,人在炎热的环境里是不闷热,不烦躁的。

 

2、无论天气多么炎热,身心却是舒畅无比

 

这就是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不喜欢吹冷风、空调、吃冷饮之类。冬不怕寒冷,火力充 足,精力旺盛,耐力很强,耐痛,抗压 力、抗打击力强。总之,元气充足的表现就是正能量很强的人,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特征,是身心健康宁静所表现出的感染 力、影响力的强大能量场和安全感的人。这种感觉是其他任何治疗、调理、保健、 补品等无法体会到的。所以说,古大德医 家常用“神奇”比喻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3、祛病愈 病快速

 

寒是万病之根,湿是万病之母,风是万病之首,火是万病之华。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艾 灸,与艾火的纯阳,双重阳气作用于人体病灶,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

 

4、延年益寿

 

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 延寿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气、阳 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5、修心养性

 

从因果的角度讲,人的脾气不好,容易生气,害怕、胆小,计较、嫉妒、不容人,自私自利,烦躁不安,无缘无故发火,莫名其妙烦恼,疾病缠身,慢性病、疑难病,长期依赖药 物疾病,身体有说不清的难受却查不出原因…事业障病,冤亲债主病。从中医的角度讲,是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所致,那么,夏季艾灸,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 天时的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进入人体,那么,风、寒、湿、暑、燥、火等邪 气被天地之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心胸逐渐开阔,病痛逐渐解除,理解力逐渐增强, 智慧越来越多,身心清净,身体轻松,宁静自然。人体是小乾坤,清净的身心与天地感通。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 能强健身心,真正意义的修心养性。

 

微信搜索:购易购,关注购易购公众号,即可了解更多三伏天艾灸相关消息!

相关阅读

  • 在家需要戴口罩吗
  • H5,h5游戏
  • 天然气主要成分(天然气的组分)
  • 临沂市今日猪价格行情预测
  • 太原薰衣草庄园(薰衣草NE庄园:省会太原的浪漫名片)
  • 卢森堡大公国(欧洲四大公国之一的卢森堡)
  • 如何查询自己的百度网页所有登陆记录
  • 大学生开包子店(90后大学生创业开包子店)
  • 海螺水泥(00914):取消30亿元中期票据全额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计划
  • 标签: #